近日,有消息稱高通已向英特爾提出收購計劃,若收購成功,將成為近年來規(guī)模最大、影響最為深遠的科技并購案之一。
據多位知情人士透露,盡管收購計劃仍處于初期階段,且面臨諸多不確定性,包括可能遭遇嚴格的反壟斷審查,但高通與英特爾的合并構想已引發(fā)行業(yè)巨震。
高通是目前全球第二大手機芯片廠商,英特爾則曾是全球第一芯片廠商,兩家公司都是世界級的科技巨頭。
盡管收購消息并未得到雙方的確認,但為什么收購英特爾的不是其他科技巨頭,例如風頭正盛的英偉達、AMD等,而是高通?
英特爾的衰弱早已不是新鮮事,其錯過了智能手機浪潮、AI浪潮,又被競爭對手AMD等快速追趕,營收和凈利潤連續(xù)兩年下滑。
另一邊,高通憑借驍龍芯片,成為智能手機時代最大的贏家之一。
這起傳聞中的收購,非常符合商業(yè)世界重演過無數遍的經典曲目:一家冉冉升起的新巨頭,吞噬了一家日薄西山的老巨頭。高通收購英特爾仿佛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證——智能手機早已取代個人電腦,成為最普遍的個人計算設備。
英特爾“擠牙膏”的故事早已廣為人知,但高通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,直至上演一番“蛇吞象”的,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。
高通是如何崛起的?
1985年,艾文·雅各布和其他六位聯(lián)合創(chuàng)始人創(chuàng)立了高通,其愿景是“一家能夠提供高質量通信的公司”,這也是高通“QUALCOMM”(Quality Communications/高質量通訊)名字的由來。
成立之初,高通主要為無線通訊業(yè)提供項目研究、開發(fā)服務,并涉足產品制造。彼時,高通最著名的是OmniTRACS系統(tǒng),這是一個利用衛(wèi)星幫助長途卡車實現(xiàn)與總部之間通訊及定位的系統(tǒng),自1988年起成為運輸行業(yè)最大的商用衛(wèi)星移動通信系統(tǒng)。這時的高通雖名不見經傳,但已展現(xiàn)出其在通信領域的研發(fā)實力。
1989年,高通迎來了轉折點,其推出了碼分多址(CDMA)技術。這項技術永久改變了全球無線通信的面貌,并在1993年成為行業(yè)標準。到1999年,國際電信聯(lián)盟將CDMA選為3G技術背后的標準,其后數十年,CDMA一直是中國乃至全球3G網絡的主流技術。中國在2000年宣布支持CDMA,一直到二十年后的2020年5G開始大規(guī)模商用時,才宣布逐步淘汰CDMA。
也正是得益于CDMA技術,高通開始從一家“小而美”的技術公司,逐漸成長為全球一流的科技企業(yè)。1991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,代碼為QCOM;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。
1999年,為了避免與獲得其授權的手機廠商和設備廠商產生競爭,高通出售了手機業(yè)務和系統(tǒng)設備業(yè)務,專注于技術研發(fā)、半導體芯片研究等。隨后幾年,高通繼續(xù)在移動芯片領域深耕發(fā)展。根據iSuppli的統(tǒng)計數據,高通在2007年一季度,首次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半導體供應商。
但如今外界最為熟知的手機SoC領域,高通還未深入涉足,直到2012年。
2012年2月,高通推出Snapdragon處理器,也就是如今外界熟知的驍龍系列,這標志著高通在智能手機SoC領域的正式亮相。而在中國市場,同一時期小米手機異軍突起,其后小米便與高通深度合作,多次首發(fā)搭載了新款驍龍旗艦處理器。
彼時,小米手機的口號是“為發(fā)燒而生”,主打高性能、低價格,而高性能的核心便是高通驍龍旗艦芯片。兩者的合作無疑是雙贏,小米從一家初創(chuàng)公司迅速崛起,高通則將驍龍打造為智能手機市場最知名的芯片品牌之一。
如今,除蘋果外,三星、華為、小米等手機廠商均采用了驍龍芯片,足見其成功。
憑借著過去在通訊和芯片領域的積累,在如今5G時代,高通同樣是重要一員。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,截至2022年底,在全球5G有效專利族占比中,高通僅次于華為,排名第二,占比為10.04%。如今,蘋果iPhone也連續(xù)多年搭載了高通基帶,用以支持5G。
而在智能汽車領域,高通試圖復制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成功,尤其是在中國市場,高通驍龍8295芯片幾乎占據了中高端電動汽車的半壁江山。
由此可見,與頻頻錯失時代機遇的英特爾相比,高通幾乎很少犯錯,并在適當時候擴張其業(yè)務線。當然,英特爾雖然不復當年,但其依然是一家全球性科技巨頭,高通想要完成收購,還得依靠實打實的金錢。
收購英特爾,高通錢夠嗎?
截至9月23日美股收盤,英特爾市值964億美元,高通1849億美元,約為前者的兩倍。而收購一家上市公司,往往都會對市值有所溢價,例如2022年微軟以684億美元收購動視暴雪時,后者溢價高達45%。因此,即便不考慮溢價,高通也至少需要近1000億美元。
如果最終收購達成,它無疑將成為有史以來全球規(guī)模最大的收購案之一。
那么,高通錢夠嗎?
8月1日,高通發(fā)布了2024財年第三財季(財季與自然年季度不同)財報,營收93.93億美元,同比增長11%;凈利潤為21.29億美元,同比增長18%;調整后凈利潤為26.48億美元,同比增長26%。
2024財年前三個財季,高通來自于業(yè)務運營活動的現(xiàn)金流為95.55億美元。截至2024財年第三財季末,高通所持現(xiàn)金和現(xiàn)金等價物總額為77.70億美元。
可以看到,雖然高通凈利潤不低,但其不足百億的現(xiàn)金流,相比高達近千億的收購標的,顯得杯水車薪。
不過,過去類似的巨額收購案中,現(xiàn)金不夠多也很常見,反而像微軟、蘋果這類現(xiàn)金巨頭并不多見。而華爾街也有專門的應對措施——股票。
例如,2020年10月,AMD宣布將以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(Xilinx),而當年AMD的凈利潤只有24.9億美元。因此,AMD通過換股的方式(賽靈思股東每持有一股普通股,可換取1.7234股AMD普通股),最終完成了這筆巨額收購。
因此,從財務角度來說,高通如若真要收購英特爾,財務上是可以實現(xiàn)的。不過,近千億的巨額收購勢必也會帶來巨大壓力。
天風國際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對此就表示,從英特爾市值約900多億美元來看,此并購案對高通的財務壓力極大,且對獲利能力會有立即性的負面影響,凈利率可能從現(xiàn)在的20%+,降到個位數甚至虧損。
事實上,兩家巨頭能否達成收購協(xié)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據媒體報道,目前高通和英特爾還處于早期的“接觸”階段,是真正意義上的“八字還沒有一撇”。
其中,最為關鍵的一點在于,高通到底需不需要英特爾?
高通真的需要英特爾嗎?
雖然兩家公司都以芯片業(yè)務聞名,但高通的主營業(yè)務是通訊和智能手機SoC,而英特爾則是桌面級處理器和服務器市場。并且從芯片架構上來說,高通主要是ARM平臺,而英特爾則是x86平臺,兩家公司在業(yè)務重合度上并不高,很難歸于同行兼并。
同樣以AMD為例,在收購賽靈思前,AMD的主要業(yè)務是面向PC的客戶端CPU,其主要產品、收入和利潤均來源于此。而2022年,AMD完成對賽靈思的收購交易之后,集齊了CPU、GPU、FPGA三大芯片業(yè)務,除了為PC廠商供貨,也為數據中心供應處理器,且數據中心業(yè)務逐漸成長為AMD最重要的業(yè)務之一。
前不久,AMD董事長兼首席執(zhí)行官蘇姿豐表示,“上個季度,數據中心的收入占比超過我們總營收的 50%,因此,我們確實是一家以數據中心為先的公司”。
可以說,賽靈思幫助AMD成功進入服務器市場,并站穩(wěn)腳跟。
但對高通來說,英特爾的核心業(yè)務也很難說屬于高前景、高增長的藍海業(yè)務。畢竟,英特爾之所以沒落,正是因為其主營業(yè)務難以保持增長。
因此,對高通而言,收購英特爾看上去既沒法“大魚吃小魚”,形成業(yè)務互補,又很難通過收購進入更有增長潛力的新市場,這意味著更考驗高通的后續(xù)經營能力。。
對此,郭明錤也表示,“并購英特爾僅對高通的AI PC芯片業(yè)務有幫助,但高通應該沒有強烈動機去并購英特爾才是,此并購案若發(fā)生,對高通可說是災難一場”。其表示,考慮到各國之后的反壟斷調查,此并購案很難在短期內完成。
事實上,自2015年以來,半導體行業(yè)并購案并不少見,例如,恩智浦約118億美元成功收購飛思卡爾,以及前文提到的AMD收購賽靈思。
但其中“流產”的也不少,例如博通收購高通失敗,英偉達收購ARM失敗等,其原因就包括公司財務、全球政 治、各國法律法規(guī)、反壟斷等諸多關鍵問題。對高通來說,想要“蛇吞象”恐怕還得三思而后行。
- QQ:61149512